|
|
毕业一年:做“温水青蛙”还是跳槽 发布时间:2007/1/5 11:05:38 点击次数:12838 |
陶涛 |
“我现在已经不工作了,每天就躲在出租屋里准备公务员考试。生活费是父母给的,他们说全力支持我备考公务员。”去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女生小吴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小吴说她曾从事过两份不同的工作,在某报社做过3个月记者,还在一个网站做过编辑,“不是我不想长久干下去,是因为这些工作根本就没有保障,就像做兼职一样,所以我只能不停地寻找能够保证自己干长久的工作,后来发现只有考公务员这一条路了。”
“现在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我希望你们也能关注一下去年的毕业生们是一个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小吴这样对记者说。
已经跳槽和正想跳槽
王雨是北京某高校法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一年里已经跳槽两次,“第一次跳槽是因为不喜欢公司的办公环境,第二次是因为薪水太低。也许工作还要不断地换,只要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
王雨说她在跳槽中逐渐认清了自己,“虽然目前还没想好适合做什么工作,但却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不适合做哪些工作,这也算是工作一年的收获吧”。
去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王哲,目前在上海的一家小公司工作,也有了跳槽的打算。“工作不再像一年前那么有挑战性,就是简单重复,越来越觉得自己对这个行业并不是很感兴趣。虽然领导很器重我,但毕竟它是个小公司,我似乎没办法花上5年时间等它真的发展成为我理想规模的公司。”她说。
今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毕业的许明换了一份工作,到另一家公司做设计工作。“原来的公司只有10多人,而现在的公司有1000多人。”许明说,跳槽的原因还是因为待遇问题,现在的工资要比以前高很多。在他看来,小公司的制度比较灵活,人心还是比较齐的,大公司里面部门多,勾心斗角的事情就更多了,这让他很是感慨。
在温水里当那只“青蛙”
“你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吧?我就是那只‘青蛙’。”柳林笑着对记者说。毕业于东北某大学俄语系的柳林目前在北京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我已经明白了我必须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我,感觉自己是越来越麻木了。举个例子,刚上班时老板一个月给我1500块钱,我感觉待遇不好而总想着跳槽,于是苦练自己的专业,期待着寻找更好的机遇。可是公司里却是一种知足常乐的氛围,时间一长,自己也逐渐被同化,前进的动力渐渐消失,后来老板给加了有限的工资,我心里还感恩戴德,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
柳林说,在同学中、公司里像她这样的“青蛙”不在少数。刚毕业时,一个个都是雄心勃勃,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然而理想却在现实中摔得粉碎,不断妥协的后果就是只能安逸于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三顿饭一小觉的生活也是不错的,公司的同事经常这样宣称。”柳林说。
相信我会干得很出色
“我的工作状态概括起来就一个字——忙。”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小刘现在是北京市某部门的公务员,“当员工和当学生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责任心的加强和时间观念的改变,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小刘刚参加工作时,领导让他对一个规划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当月25日前提交计划,“我那时候头脑里根本就没有时间意识,心想只要25日能送给领导就可以了”。结果,处长在23日就追问计划的修改情况,小刘只好如实回答,处长很严肃地对小刘说,“你还给不给其他同事修改的时间?还给不给领导批示的时间?还给不给自己改正的时间?你的拖沓已经影响了整个处室工作的效率!”
“从那天起我明白了工作不允许丝毫的懈怠。我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小刘自信地说。
工作第一年是个门槛
京沪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发布的2006职场调查显示:仅15%左右的人因各种因素限制不想或无法跳槽外,考虑跳槽的人比例高达85%;还有一部分人因为在实践中发现专业不理想,考虑重回学校读书。一位大学教师表示:“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给自己定位。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目前的工作,不应该盲目下结论,要经过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后,效果才能慢慢地显现出来。他们最缺乏的就是社会经验,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社会,在任何岗位上都有可能取得一定成就。”
有专家认为,工作的第一年往往是一个门槛,毕业生在这段时间里容易出现一些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这还需要社会的宽容和帮助,以便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渡过难关。 (完)
|
中国青年
| |
|